翟天临事件:论文查重与文凭贬值的双重困境

来源:作者:明星新闻时间:2025-05-05 18:58:34

翟天临事件:论文查重与文凭贬值的双重困境

2021年,又名“天临三年”。三年前,演员翟天临在直播时的一句“知网是什么东西”,不仅弄丢了自己的博士文凭,还引发了论文抄袭、学位造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。

许多人因此患上“翟天临后遗症”——对学术术语的过度敏感。比如演员张新成听到“CPA”时慌张查证,王子奇和苏晓彤对“HE”一词的困惑。网友调侃:“翟天临,这盛世如你所愿。”

毕业论文的“地狱难度”

翟天临事件的最大受害者,是每年写论文的几千万毕业生。“没有人年年恨翟天临,但年年都有人恨翟天临”——自2019年起,高校毕业论文查重率大幅提高,毕业生们不得不在微博上发泄怒火:“翟天临,你睡了吗?我还在赶论文,你怎么睡得着?”

查重机制的荒谬

翟天临以一己之力增加了论文难度,但查重机制的不合理性也是帮凶。著名的“枣树梗”揭示了这种荒谬:为了降低查重率,学生不得不将简单句子改得面目全非。这种一刀切的机制,让学术写作变成了文字游戏。

文凭通货膨胀的残酷现实

更残酷的是,即便拿到博士文凭,也可能“没啥luan用”。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·柯林斯提出的“文凭通货膨胀”现象正在全球蔓延:随着高学历者增多,文凭价值不断下降。

“博士满街走,硕士不如狗”——中国博士学位授予突破1万人规模仅用17年,而美国用了100年。祖辈高中文凭就能找到好工作,如今本科已成最低门槛。

内卷化的教育困境

翟天临、仝卓等事件暴露了教育系统的深层问题:“教育系统的本质,是一种人为强行规定价值的通货。” 当寒窗苦读的普通人还在为996机会挣扎时,有些人却能轻松获得名校学位。

正如经济学者管清友所说:“这些年来贬值最大的不是货币,而是你的努力。” 在万物皆可内卷的时代,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。

上一篇: 返回列表

网站备案:滇ICP备2023003446号-26Copyright @ 贵圈星闻, ALL Rights Reserved.